水产品因为丰富的营养价值和鲜美的口感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水产造假和欺诈层出不穷。
在全产业链造假的面前,消费者可以说是无一幸免。
先说几个典型的造假行为吧。
冻虾仁、冻扇贝外面包了厚厚的冰,解冻之后剩一半就不错了。(包冰是合理的,但重量超30%则违规)
贝类(比如蛏子)放在低盐度的水里,一斤可以吸水增重4两。
越南的巴沙鱼柳添加过量的三聚磷酸钠,导致吸水增重50%。(保水剂,适量使用可以让鱼肉更嫩滑多汁)
半成品的鱼排裹上厚厚的面包粉,里面其实没多少鱼肉。
金枪鱼用一氧化碳处理,即使不新鲜也保持漂亮的玫红色。
稻田养的螃蟹挂上防伪码就当阳澄湖大闸蟹卖。
罗非鱼冒充鲷鱼,虹鳟冒充三文鱼,巴沙鱼冒充龙利鱼,异鳞蛇鲭冒充鳕鱼,南美白对虾冒充基围虾......类似的还有很多。
你以为这是中国的商家道德沦丧?nonono...
不仅在中国,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2018年4月,国际粮农组织(FAO)发布一份报告,详细介绍了全球水产造假和欺诈的情况。
里面的统计数据触目惊心,让人不得不感叹,水产品,水真深!
下面就摘录一部分内容供大家参考。
食品造假和欺诈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直到2013年的欧洲马肉风波才让这个问题得到全世界范围的关注。
在所有的造假和欺诈问题中,水产品是特别突出的。
2013年,欧盟发布了一个最容易造假的食品品类名单,水产排名第二。
2015年欧盟又组织了一次大规模联合调查,结果水产造假排第三。
美国的国家食品防护中心的食品欺诈数据库中,水产占了31%。
水产欺诈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是品种混淆,比如油鱼冒充鳕鱼;或者虚标来源,比如稻田蟹冒充阳澄湖大闸蟹。
由于很多鱼肉的外观、口感、味道非常接近,加工、烹饪甚至做成鱼泥、鱼丸后就更难识别,因此也成为水产欺诈的重灾区。
更让人困扰的是,最近这些年造假和欺诈并不是减少,而是变得越来越多,而且欺诈行为贯穿了从捕捞到最终的零售和餐饮环节。
过去由于检测方法的原因,水产造假不容易发现,后来DNA检测得到普及,人们这才发现问题有多严重。
下面的数据会让你大开眼界。
2016年有一项研究,综合了来自55个国家的200多项研究的数据,结果发现20%的鱼类样品存在虚假标注。
美洲:
2004年美国的研究表明,红鲷鱼有75%是假的。
2013年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21个州的零售和餐饮提供的鱼类有33%是假的。
2015年美国三地的研究,餐馆提供的鱼类有16.5%是假的。
对美国一个大城市的寿司店的跟踪研究发现,47%的菜品存在造假。
2011年,加拿大的一项研究发现,5个大型城市的零售环节鱼类造假的比例达到41%。
2016年在加拿大零售商店的另一调查显示,50%的鱼类是假的。
2015年,巴西的研究发现,鱼类造假高达70%。
欧洲:
2011年爱尔兰的数据显示,零售市场和餐饮环节的鱼类造假比例是20%。
2015年,欧盟组织了一次调查,29个国家的4000个样本有6%存在造假。
2017年,意大利对进口水产进行检查,发现有22.5%造假,其中43.8%的头足类(例如乌贼)造假,产品来源的前三位是中国、越南和泰国。
意大利其他几项的调查结果也不容乐观,比如46.4%的鲽鱼排是巴沙鱼冒充的。(龙利鱼是鲽鱼的一种)
希腊和西班牙的数据显示,鳕鱼有30%是假的。
中国:
2015年中国的一项研究发现,53.2%的鱼鳔(花胶)存在虚假标注,而台湾省进口的鱼类有70%虚假标注。
2016年中国的另一项研究调查了南京、上海的超市和网售的鳕鱼,结果60%左右的鳕鱼根本不是鳕形目鱼类,而是鲽形目、鲀形目、鲈形目,另外互联网上销售的鳕鱼有85%存在造假。
有意思的是,中国消费者最喜欢的银鳕鱼的真名叫裸盖鱼,属于鲉形目,和鳕鱼根本不是一回事。
(注:生物分类从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不同目的物种亲缘关系很远。)
水产造假和欺诈之所以这么普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专门的机构和机制来应对这一问题。
水产贸易全球化和食品加工的因素让造假和欺诈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因此,特别需要多部门合作,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都需要团结起来。
国际粮农组织认为,首先要建立一个标准化的鱼类列表,规范鱼类的商品名,因为只有拉丁学名才是唯一的。
目前美国、加拿大已经建立了这样的列表,欧洲和其他国家也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这样的列表。
例如美国FDA的鱼类列表明确规定,虹鳟鱼可以叫鳟鱼、虹鳟、铁头鱼(直译),不能叫滨海虹鳟、银鳟、三文鱼等名字。
但全球范围内如何统一依然有很大的挑战,因为同一种鱼可能有不同的俗名,不同的鱼也可能共享同样的俗名。
这其中既有文化和贸易的历史沿革,也存在商家有意误导消费者的情况。
第二个措施是强制的标识,例如欧盟专门建立法规,要求鱼类和水产要标注俗名和学名,还要标注产地、养殖/野生等信息,欧美的一些超市也要求标注水产的拉丁学名。
中国其实也有一些法规要求,但商家虚假标注很难肉眼识别,而伪造的食品溯源信息很容易蒙混过关。
所以,、食品行业加强脆弱性评估和风险管理很重要,建立统一、便捷的检测方法也是重要的技术支撑。
需要看到的是,水产造假在全世界泛滥,说明解决这个问题肯定不容易。
但经历了“淡水三文鱼”的风波,?
水产造假通常不会带来食品安全问题,但欺诈行为会影响消费信心,扰乱市场秩序,。
文案编辑:吴欣怡
后期制作:钱峥峥
值班编辑:李一波
联系邮箱:ylqxlm@qq.com
文章来源:钟凯 博士